发布时间:2023-08-31 浏览次数:0
1978年8月,钱学森来到全国青少年航空夏令营营地,身体力行做科普。
2023年7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寄语“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代表,希望他们继续发扬科学报国的光荣传统,带动更多科技工作者支持和参与科普事业。人所共知,钱学森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实际上,他还是一位热忱的科普工作者,为推动科学普及做了大量工作。尤其是他担任中国科协第三届主席期间,不仅将科普作为重要研究课题,还身体力行参加科普工作,为拉近大众与科学的距离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知灼见。
科普工作的目标:“使科技人才幼苗不断涌现”
钱学森认为,当今世界的经济竞争、科技竞争,归根结底在于人才竞争,而人才的竞争需要后继有人。因此,人才队伍建设是科普工作成败的关键。他经常通过书信等形式与科技工作者分享科普经验并交流存在的问题。针对科普人才队伍建设,他提出,人才培养应从青少年抓起,科普工作一项重要职能是服务国家人才队伍建设。
改革开放之初,人才培养依然是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早出人才,快出人才”成为国家当时的迫切需求。1978年,中国科协等单位联合组织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参观团参加科学家见面会。钱学森因工作原因未能到场,但他通过书信为参观团全体成员介绍当今现代科学技术重大成就。他认为,用现代科学技术最新成就启发青少年的头脑,使青少年的成长过程和现代生产、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进程结合非常有意义。
1988年,钱学森作为时任中国科协主席,在中国科协成立三十周年大会上作了《为科技兴国而奋力工作》的报告。他在报告中提出,面临世纪之交,一个席卷全球的改革浪潮正在震荡着世界,各国都在对本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进行改革和调整,一种新的世界格局正在形成。“其中一个最为深刻的重要原因,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所引起的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钱学森认为,面向未来的战略优势不能只着眼于军事,而是包括军事、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在内的“综合国力”的竞争;科技和教育将在其中成为影响发展的关键因素,而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能否取得良好的发展,其根本在于劳动者的素质和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为此,钱学森提出,“应当更加重视科学技术的普及工作,把它提到关系着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地位来对待。”他将科普工作提高到国家现代化目标能否实现的高度,认为不但要“扫除文盲”,而且要“扫除科盲”,因为科普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本工作。为此,钱学森提出,面向21世纪的人才培养,必须从青少年抓起;中国科协要支持和协同教育部门大力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使科技人才幼苗不断涌现;同时,要充分发挥科协和学会在促进人才成长和参与社会教育中的作用,促进各学科富有创造才能的人才脱颖而出。
科普工作的方法:“三言两语讲清问题”
关于科普工作的方法,钱学森于1996年6月17日在家中会见科普作家汪志。在这次见面会上,钱学森指出:科学技术很重要,既然重要,就需要“大家都懂”,而让“大家都懂,都重视,就需要科普”。即便身为大科学家、做科普的行家里手,钱学森依然认为,“做好科普工作并不那么简单,科技人员要把一个专业化的问题向外行人讲清楚并不容易”。他多次提出,科技人员要“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你要说的科技问题”,“用形象、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好专业科学知识”,也就是具备“三言两语讲清问题”的能力。
钱学森深深地感到,作为一个专业的科技人员,如果不能够向非本专业、不在行的人说清楚一个科学技术问题,那么他受到的学习教育是不完全的,专业知识亦没有学好。鉴于此,他曾给西北工业大学提过一个特殊的建议,即学位论文加一个“副篇”,也就是“学位论文内容的科普”(致西北工业大学自然辩证法教研室傅正阳),通过简短的“副篇”对一个不在行的人讲清楚论文内容。钱学森在此所言的“副篇”实际上属于“学术科普”工作,这得益于他留美期间深受导师冯·卡门“学术科普”高超能力的启发。虽然此法在高校并未广泛施行,但“三言两语讲清问题”的训练,不失为建设科普人才队伍的重要方式。
在此基础上,钱学森对科普工作者提出更高要求:“讲话、报告或文章,必须能够吸引人,吸引不了人,那你就别干了。”事实上,做好科普工作并不简单,干巴巴地讲科普极易造成观众昏昏欲睡或提前离席。而把一个专业化的问题向外行人讲清楚,必须深入浅出,不仅要求科技人员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科技问题,还需要将科普和文学、艺术有机结合,从而使科普工作达到更好的效果。正因此,2001年,钱学森在家中再次与科普作家汪志畅谈科普工作。在长达一个多小时的谈话中,他结合亲身经历阐述科普工作的重要意义,并着重指出,科普工作的“要害”是让人喜欢看、听得懂。当然,作为一位长期工作在国防科研一线的老科技工作者,钱学森虽然身体力行从事科普工作,但他的科普对象主要是青年科技人员、知识分子和学术同行。他曾在致《力学学报》编辑部原主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原副理事长汤寿根的信中坦言:“我同青少年接触少,对他们不了解,不是我的工作对象。”
科普工作的要求:“必须实事求是”
凡是皆有原则,科普也不例外。“搞科学必须实事求是”,这是钱学森一生坚守的原则。虽然钱学森一直提倡科学与艺术结合,但实际上他指的是逻辑思维(科学)和形象思维(艺术)两种思维方式的结合,也就是科学与艺术的相互启迪。对于科普工作,他认为,科学普及同样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科普工作者对于科学内容进行“艺术加工”时,尤其应当注意实事求是。1978年3月25日,钱学森同几位出版社编辑就科普读物亲切交谈,当谈及当时社会流行的油画《亲切的关怀——毛主席接见科学家李四光、钱学森》中几点不实之处时,他指出,反映真实人物活动的艺术创作,要尊重起码的事实。不久,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筹划拍摄航天科普电影《空间科学》(后改名《向宇宙进军》)。翌年2月,钱学森在上海延安饭店接见影片摄制组,针对片名、提纲等发表意见,并提出“科教片一定要讲科学”的原则。不过,众所周知,影片有艺术创作,观众才感兴趣。为此,他提倡“搞电影的同志,要多跟科学技术人员交朋友”,达到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效果。
不难发现,与其他科普工作者不同的是,钱学森从事科普工作,既具有鲜明的身份依托,他是杰出科学家,是中国科技战线和科普战线德高望重的领导人;又坚持科学的方法论支撑,他一贯提倡科普工作要坚持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并注重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传播;还基于深沉的情怀驱动,说他是人民科学家,从他长期热忱投身中国科普事业,为中国科技事业长远发展殚精竭虑,亦可窥见一斑。(作者:汪长明 李红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