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26 浏览次数:0
人们常说着一个似乎永远也解不透的话题:为什么新中国的开国领袖们有不少出生在一些偏僻且名不见经传的小山冲?这里是否有什么文化密码需要深度剖析?
比如毛泽东出生在湘潭韶山冲,刘少奇出生在宁乡炭子冲,而本书的主人公,出生在一个位置更为偏僻的山冲。这个山冲,其山水形状如杓,故称杓子冲。冲口直对着冲外田园,冲内则蜿蜒于大山深处。走进山中,冲在里边;走进冲里,山在外边,弯弯山道,似乎难穷其境。小山冲更有天然红色之美。春天来了,漫山遍野都是映山红,美得鲜艳;时令一到深秋,枫叶又红了,与墨绿色的苍松红绿交融,层林尽染,美得令人心醉。壮美的红色恰似燃烧的火炬,如诗如画,使站立冲口的人久久不愿离去。但在旧中国,这个景色如画的山冲,却因地域过于封闭而难成小康之地和富庶之乡。
这处小山冲坐落在湖南宁乡县西部大山深处的沙田乡,冲口峻峭的山峰之下,有一栋土砖青瓦农舍,古朴而恬静。它始建于清代,居住的这户人家以农为主,耕读传家。这里便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中共最年长的一大代表何叔衡的故居。一百多年前,何叔衡就是从这个小山冲出发,苦苦求索,浴血奋斗,与毛泽东一道踏上“改造中国与世界”的救国之路,最终“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
从清末秀才到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并且向着为“解放全中国,建立新中国”的伟大目标而奋斗,直到壮烈牺牲,他是彪炳千秋的伟大人物。
作为革命先辈的故乡人,为他整理史迹,为他立传是后辈应有之责,为此,我们历经数年积累史料,历时三年多写作,不断充实完善,方成此书。我自17岁那年第一次参观何叔衡烈士故居(当时尚未挂牌开放)后,历时50余年,情怀所至,坚持为革命先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自觉做宣传烈士思想生平的终生志愿者。
在整理何老的生平史事方面,我利用在全国政协谢觉哉文集办公室工作过三年的机会,协助何实山、何实嗣两位革命老大姐整理了多篇怀念文章。这次将其中比较重要的几篇收入了本书。同时,我还主编出版了《永远的叔衡》怀念文集,与友人合作撰写了《何叔衡和他的女儿们》一书。在庆祝建党一百年的时候,我担任了潇湘电影制片厂拍摄制作的六集电视专题片《一大代表何叔衡》的总撰稿,并担任了电影《何叔衡》和花鼓戏《永远的叔衡》的历史顾问。另一位作者黄沃若同志,是从长沙来到宁乡的知识青年,一踏上这片红色热土,就被从这里走出去的革命先辈救国救民的牺牲精神感动着,并且为整理和传承红色文化而努力为之。
出版这本书,是我们试图对烈士人生和牺牲精神的再次解读,想从多个角度理解他读懂他,以此传承给年轻一代。为此,在选材上更多地注意他的个性成长环境,以及一些重大事件的历史背景,同时尝试从传统文化、民风民俗等一些不同的角度看懂他、理解他、诠释他。本书对何叔衡烈士牺牲经过着墨较多,并且把革命先辈不尽相同的回忆细节和史料一并收入书中。由于何叔衡烈士是在特定革命斗争环境中为党献身的,牺牲后遗骸去向至今成未解之谜,这也是董必武、林伯渠、谢觉哉、萧三等老一辈革命家在生前最为伤痛的。为尽量搞清历史经过,我曾三次从宁乡到烈士牺牲地调查走访,均无确切结果。
编撰这本书,我们诚惶诚恐,怕有负烈士故乡父老乡亲和广大读者的期待,为保证本书质量,在本书完稿后特送湖南省委党史部门组织专家进行审读,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原巡视员、研究员夏远生先生汇总专家意见如下:
一是史料丰富、历史厚重、价值较大。书稿除引子开篇之外,构架了穷秀才的觉醒和反抗之路、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中央苏区人民司法制度奠基人、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叔衡家风等五大篇章,详尽而又精到地勾勒出何叔衡不一样的革命人生和特别突出的人格品质……正如作者所写:“何叔衡身上体现出来的奋斗意志、大局担当、清廉品质、创新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党魂的缩影。”
二是传主可敬、可亲、可信、可颂,塑造了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性格鲜明、经历曲折、牺牲悲壮的建党创始人形象。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后,何叔衡参加中央工农民主政府的领导工作,任中央执行委员、工农检察人民委员、内务部代部长、临时最高法庭主席,揽革命法治责任于一身,刚正不阿、护法爱民,人称“何青天”。毛泽东高度评价何叔衡的革命精神和工作能力,说“叔翁办事,可当大局”“何胡子是苏维埃的一头牛”……
三是文风严谨、文笔生动、可读性强。书中对于中国、湖南、长沙、宁乡的社会、历史、文化多有涉猎,对于湖湘文化来龙去脉颇有心得……何叔衡,是人,不是神,他的成长历程,与其所处的乡村、教育、人文环境不可分离。脱离了具体化的社会历史环境,写不出平凡而伟大的何叔衡……
世界格局和发展趋势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与发展必将在浴火重生中诞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实现。“革命”“解放”“社会公平正义”“造福人类”这样的期待,正是以何叔衡为代表的革命先烈们曾经为之奋斗牺牲的理想和动力,现在进行的事业正在为继承先烈们的遗志而砥砺前行。撰写这本书,以寄托我们对革命先辈的深深敬仰和缅怀之情!
谨以《声声慢·怀念何叔衡烈士》一词作结:
年年月月,遇雨逢风,惦念之情倍切。故里乡亲梦你,心伤如折。百年党庆怀念,欲重寻英雄遗骨?在哪里,落崖处,长吐一腔碧血。
开创掀天伟业。南湖返,城乡奔波演说。“马日”屠城,何惧虎窝狼穴。任它乱云飞渡,为信仰,身宁玉裂。丰碑立,盛德在民长不没。
(作者:易凤葵 黄沃若,分别为中国中共党史文献研究会刘少奇思想生平研究分会常务理事、《宁乡日报》原总编辑)